查看原文
其他

【全球能源分析与展望】2019年全球电力发展回顾及2020年展望

中国电力 2023-07-06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Author 张春成等


编者按自2016年起,国网能源院供需所每年中英双语出版《全球能源分析与展望》报告,滚动更新全球、大洲及主要国家在经济、人口、能源、电力、环境等方面的最新统计数据,总结发展轨迹、提炼短期特点;跟踪经济社会、能源战略、行业政策、技术效率等因素变化,滚动开展全球中长期展望;聚焦热点地区、关键技术、重大议题,开展专题研究。本专栏将围绕全球能源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、世界能源展望对比分析、国际能源统计方法比较、主要国家能源转型启示借鉴、新冠疫情对全球能源发展的影响等议题分享工作思考与研究成果。

文章导读:2019年,受贸易摩擦、地缘冲突、逆全球化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,全球经济增速放缓,仅2.3%,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之最低。受经济低迷增长及欧美冬季气候温和影响,全球发、用电量增速创近10年来新低,分别仅1.5%、1.4%,其中全球煤炭发电量近10年来首次下降,气电、核电、水电发电量平稳增长,风光等新能源合计发电量保持10%以上的高速增长。受煤炭发电量下降驱动,电力行业碳排放量下降2.1%,电力行业清洁低碳转型继续推进。


2019年全球电力发展回顾及
2020年展望

执笔人:张春成、李江涛、
翁玉艳、单葆国

国网能源院

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


1

电力消费 

      全球电力消费增速创2010年以来新低。2019年,全球电力消费量为25.8万亿千瓦时,增长1.4%,是自2009年用电量负增长以来的最低增速。主要受两方面影响,一是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,GDP增速仅2.3%;二是欧洲、美国冬季气候温和,导致采暖电量增长不足。

      中国电力消费量平稳增长,欧美电力消费量负增长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力消费国,2019年用电量增长4.5%至7.2万亿千瓦时,虽然较2018年8.5%的增速下降明显,但增速仍约为全球的3.3倍,占全球用电量的28%;美国2019年用电量下降1.4%至4.2万亿千瓦时,为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增速,主要由于2018年用电增速基数较大及冬季气温偏高;欧盟2019年用电量下降1.7%,且多数成员国用电量均下降,主要由于冬季气温偏高所致;印度2019年用电量增长0.8%,为本世纪以来最低增速,明显低于2010-2018年7%的平均增速,主要由于经济增速下降导致。

      美欧人均用电量遥遥领先,中国人均用电量首次突破5000千瓦时/人。2019年,全球人均用电量约为3400千瓦时/人;美国、欧盟人均用电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,其中美国人均用电量高达12700千瓦时/人,约为全球的3.7倍,欧盟人均用电量为6300千瓦时/人;中国人均用电量约5200千瓦时/人,首次突破5000千瓦时/人,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.5倍,但不足美国的一半;印度人均用电量处于较低水平,不足全球的三分之一。

2

电力供应

      全球煤炭发电量下降,风光等新能源发电量保持快速增长。2019年,全球化石能源合计发电量下降0.5%,为近10年首次下降,其中煤炭发电量下降2.8%,为本世纪以来最大降幅,主要原因一是全球电力消费量增速下降,二是新能源、气电、核电等发电量大幅增长,对煤电形成有效替代;气电发电量平稳增长,增速为4.1%,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为23.5%,其中气电已成为OECD国家最大电源,占总发电量比重为29.0%。2019年,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增长4.9%,占总发电量比重达到37.8%,其中水电、核电发电量增长平稳,增速分别为1.5%、3.9%;风电、太阳能发电量分别增长11.6%、22.0%,保持高速增长,但增速较往年有所放缓,占总发电量的8.1%。

      中国是全球新增煤炭发电量主要来源,欧美煤炭发电量大幅下降。2019年,全球煤炭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35.2%,较上年下降1.5个百分点。重点国家和地区中,中国煤炭发电量增长1.7%,占全球煤炭发电量的比重首次突破50%,达到50.2%;欧盟、美国煤炭发电量分别下降24.3%、15.7%,均为本世纪以来最大降幅,主要由于用电需求不足和新能源发电量快速增长所致;印度煤炭发电量下降2.5%,是本世纪以来首次下降。

      中国、欧盟、美国新能源发电量均保持较快增长。2019年,全球风、光、生物质等新能源发电量合计增长11.6%,占总发电量比重增至10.8%,较上年上升1.0个百分点。重点国家和地区中,中国新能源发电量增长16.2%,贡献了全球36%的新增新能源发电量;欧盟、美国新能源发电量分别增长8.9%、8.8%,对全球新增新能源发电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2%、14%;印度新能源发电量增长8.8%,但仅贡献全球3%的新能源发电量的增长。

3

电力行业碳排放

      全球电力行业碳排放量下降,中国碳排放量上升。2019年,全球电力行业碳排放量约114亿吨,较上年下降2.1%,是本世纪以来最大降幅,主要受煤炭发电量下降驱动。重点国家和地区中,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增长1.6%,达到42亿吨,占全球的37.0%;在煤炭发电量和气电发电量上升的双重影响下,欧盟、美国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均下降,但降幅低于煤炭发电量,分别下降13.1%、7.7%;在煤电、气电发电量双重下降影响下,印度电力行业碳排放量降幅高于煤炭发电量降幅,下降2.9%。

4

2020年展望

      2020年全球电力需求负增长,间接推动电力行业清洁化转型进程。2020年,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,严重阻碍经济增长,进而影响电力需求增长。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,2020年全球电力需求将下降5%,部分地区降幅达到10%。电力需求下降导致发电量下降,下降电量主要是煤电、油电等化石能源发电,风电、太阳能发电等仍将保持较快增长,推动清洁能源发电占比进一步提高。




专家介绍


张春成,硕士,国网能源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研究员。主要从事电力供需分析预测、能源供需及中长期能源展望等方面的研究,编写出版《全球能源分析与展望》(中英双语)等著作,参与多项国家能源局、国家电网公司等单位委托项目,曾获国家电网公司软科学成果奖、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创新奖、国网能源院科学技术进步奖等数项,发表文章十余篇,曾获国家电网公司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。

李江涛,博士,高级研究员,高级工程师。长期从事电力经济分析、电力供需预测、中长期能源展望、国际能源统计等领域研究咨询工作。牵头承担多项重大研究咨询课题,曾获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、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、国家电网公司软科学成果奖等。工作以来,发表内参专报30余篇、期刊报纸60余篇。主笔编著《全球能源分析与展望》年度报告(中英双语),牵头运营《电力供需研究》微信公众号。曾获国家电网公司优秀共青团员,国网能源院青年岗位能手、先进工作者、优秀课题负责人等荣誉称号。

翁玉艳,国网能源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研究员,管理学博士。主要从事能源与电力供需展望、低碳发展与碳市场、能源系统分析模型等领域的研究咨询工作。负责或参与国家能源局、国家电网公司等单位委托的重大课题10余项;编写出版《全球能源分析与展望》(中英双语)等著作、发表SCI/EI/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;获得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多项。

单葆国,国网能源院副总经济师兼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所长,教授级高级工程师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,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,国家电网公司规划计划专业领军人才,国家电网公司重点实验室(电力供需研究实验室)负责人,经济与能源供需分析预测技术攻关团队负责人,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智慧用能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。长期从事宏观经济运行、能源电力供需分析、节能及电力需求侧管理、能源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与咨询工作。承担了国家能源局、国家发改委、国家电网公司等单位委托的重大课题,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、国家能源局软科学优秀成果奖、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等。共发表文章150余篇,出版专著2部,参编培训教材2部,拥有发明专利1项,发布团体标准2项。曾获得国家电网公司抗震救灾先进个人、电力市场分析工作先进个人、信息工作先进个人、品牌建设先进个人,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、最美国网人之敬业楷模等荣誉称号。

团队简介国网能源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(简称供需所)是一个具有优良历史传统的研究所,前身是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电力市场研究所(1999年成立),2006年更名为电力供需与节能研究所,2009年更名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。主要负责宏观经济、能源电力供需、电力需求侧管理、电能替代、电力营销等领域的研究工作。

      供需所内设宏观经济研究室、电力供需研究室、节能与营销政策研究室,专业覆盖宏观经济、能源经济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、技术经济等。共有24名员工,平均年龄33岁,其中博士18人,具有高级职称18人,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。曾获得“国家电力公司先进集体”、“国家电网公司先进集体”、“国网能源院先进集体”以及“课题攻关党员创新团队”等称号。




 往期回顾 


◀ 中国能源转型及新能源发展前景

【能效与电力需求侧管理】我国节能成效分析

【全球能源分析与展望】隐藏在世界能源展望背后的“权谋”

【能效与电力需求侧管理】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费现状及节能效果评价

【能源电力供需分析预测】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的路径研究

【能效与电力需求侧管理】我国节电成效分析

【宏观经济分析预测】基于AHP-DEA的电网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模型构建及应用

【电能替代与综合能源服务】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

【能效与电力需求侧管理】我国节能节电总体情况分析


编辑:杨彪

审核:蒋东方

声明

根据国家版权局最新规定,纸媒、网站、微博、微信公众号转载、摘编《中国电力》编辑部的作品,转载时要包含本微信号名称、二维码等关键信息,在文首注明《中国电力》原创。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、分享。欢迎大家转载分享。


关于我们

     联系电话:   010-66603802(编辑)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010-66603801(发行)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010-66603587(传真)        邮    箱:  zgdl@sgeri.sgcc.com.cn        网    址:www.chinapower.org


     官方微信号:ELECTRIC-POWER

        主办单位: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中国电机工程学会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